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數字賦能 智能大棚助力高原農業轉型升級

徐馭堯
2023年12月17日10:35 | 來源:人民網-西藏頻道
小字號

像往常一樣,索朗群培早早來到了地裡。在他面前,是近百座連綿的大棚,這些坐落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的大棚屬於山南市雅礱生態農牧業有限公司。這座大棚裡,一簇又一簇茄子密密麻麻生長著,索朗群培帶著記者步入其間,“不同蔬菜需要的溫濕度不同,要想實現生產效率最大化,需要做到更精准的控制。”他說。

走進蔬菜大棚的大門,打開門口的監控設備,溫度、濕度、土壤酸鹼度等各類指標在顯示屏上一覽無余。根據大棚種植的作物不同,索朗群培按下相應的操作按鍵,大棚上的卷帘緩緩拉開,透氣窗也慢慢打開縫隙。內外空氣交流,讓大棚維持在一個適合其中作物生長的狀態。

就這樣,一個個大棚掃過去,索朗群培一早上就能完成四十多個大棚的溫濕度管理。在索朗群培的記憶中,高原大棚蔬菜種植並不是一件易事。作為土生土長的山南人,他年輕時種植作物以本土的青稞等作物為主,涉及到蔬菜,“最多就是小白菜。”他回憶,現在大棚裡種植的各種蔬菜都是他此前很少涉足的種植領域。

接手這些大棚,得益於一名從安徽遠道而來的徐守龍。徐守龍是安徽援藏企業的一名技術員,也是索朗群培的師傅。當時,安徽援藏企業接手了部分大棚的運營,索朗群培也成了徐守龍手下的一名工作人員。

“當時,徐師傅帶著我們第一次嘗試在高原種植番茄、水果玉米等多種新鮮的農作物。”索朗群培回憶。學習過程十分曲折,主要是高原的土壤、濕度都和這些作物最初產地差異較大。

於是,徐守龍和索朗群培等人一同探索,慢慢尋找最適合這些農作物的生長狀態。濕度和溫度都要一天天調整、記錄,不同修正生長狀態,他們希望讓作物生長得更好。

在他們的嘗試下,這些高原作物越長越好。但是,高原多變的氣候卻需要種植者投入更大的人力管理以確保作物品質。巨大的人力消耗,讓索朗群培等工作人員一直難以提升生產效率。

直到智能設備的引入。“我們的5G日光溫室大棚極大地提高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索朗群培說,“在這批智能設備投入使用前,我們每個大棚的溫度管理都需要兩三個人配合。這接近一百個大棚,需要數十人的團隊,現在隻需要15人。”

為了用好設備,企業組織了專門的培訓。“物聯網,那是啥?”剛到培訓地,索朗群培一頭霧水。經過了一段時間培訓,他漸漸理解了這些設備——“通過無數個聯網的探頭,我和師傅每天測量的工作被大大減輕,溫度、濕度等種植條件的控制可以由機器實現。”他說。

更精准的管理也讓產量提升——索朗群培介紹,以一個種植上海青的大棚為例,在投入智能設備后,每個大棚一季能產出上海青超過3000斤,相較於智能設備投用前增長約500斤,“這都是科技的力量。”他感慨。

在索朗群培工作的生產基地,矗立著一座規模更大的全自動智能大棚。走進大棚,土培、水培、無土栽培等各個區域有序排列,不少工作人員在地頭上行色匆匆。

“這座大棚能實現遠程全自動管理,對農業生產進行更精准的調控。”山南市雅礱生態農牧業有限公司生產管理部門經理嘎瑪平措向記者介紹。

由於毗鄰國道和山南幾個旅游目的地,這座大棚在夏天還對往來游客開放採摘,許多遠行游客在此駐足參觀。嘎瑪平措回憶,每到那時,大棚裡十分熱鬧,許多游客都好奇於這座高原上的先進設施。

“我們目前所在的是一期蔬菜基地,當時建設了一座全自動的智能大棚和一批智能日光溫室大棚,這座智能大棚主要是試點。”嘎瑪平措說,“現在,我們的二期工程以這種全自動智能大棚為主,產量進一步上升。”

“這裡引入了全新的物聯網管理技術,讓我感到耳目一新。我沒想到在高原能看到如此先進的管理系統。”西藏德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李永華說。他所在德宏農業是一家安徽援藏引進的農業企業,目前承擔著二期大棚的運營工作。

如今,二期大棚裡已經很少能看到人員勞動的身影,多數工作都由監控設施接管,然后后台自動控制。“高原晝夜溫差大,作物有較好的糖分積累條件,農產品有較好的質量。此前,制約農業發展主要是人工成本高,現在自動化水平上去了,農作物更有競爭力。我們現在的產品最遠銷售到長三角,並逐步打開高端市場,形成一定知名度。”李永華說。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