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那曲市:下好“一盤棋” 唱響“大合唱”

趙書彬
2023年11月26日08:50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圖為金色的羌塘草原迎來牧草豐收。 記者 趙書彬 攝

  最東邊的索縣嘎木鄉到最西邊的尼瑪縣中倉鄉,相距約1200公裡,路程之遙印証著那曲市行政面積的遼闊﹔加之平均4500米的海拔,讓這片高寒草原有著“偉大祖國海拔最高市”“陸地國土面積最大市”之稱。

  然而,海拔高、面積大也給藏北發展帶來了一些難題——牧業大而不強、資源特而不優、區域發展不平衡、集體經濟“小散弱”等問題比較突出。難點擺在眼前,痛點也在加劇,如何破解、走出困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擺在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了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在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

  這意味著,區域協同融通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也蘊含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法論。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以來,那曲市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辯証地認識“最高”“最大”賦予的根基底蘊,在“協同融通”上著力,主動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下好“一盤棋”、 唱響“大合唱”——

  積極推進東中西區域協作,在更高層面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協同發展﹔試點建立聯村黨委,探索“黨建引領、片區發展、融合互動、全域推進”發展模式﹔有效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形塑藏北文旅新名片。

  握指成拳,協同致遠﹔全局謀勢,融通則進。因“小散弱”而走上“大融通”,且看藏北草原的新變化。

  區域協作,共繪發展新圖景

  317國道旁、達則措之畔,大自然以其鬼斧神工般的手法,在大地上雕琢出了一株“大樹”,因其瑰麗雄奇而新晉為網紅景觀,成為游客打卡之地。

  “大地之樹”距離尼瑪縣城僅30公裡,初發現時大家都驚呼:“尼瑪縣有棵大地之樹!”但實際上,“大地之樹”景觀卻屬雙湖縣管轄,而距離雙湖縣城有300公裡之遠。

  於是,雙湖縣的“大地之樹”在人們的印象中成了尼瑪縣的,而尼瑪縣雖然有開發打造的積極性卻受到了行政管理范圍的限制。一處景點牽扯兩縣,如何實現“流量”共享雙贏?

  今年7月,尼瑪縣委書記劉雲獻和雙湖縣委書記楊文升在“大地之樹”旁開展縣域協作,就兩縣旅游、牧業、治安等領域進行了良好的溝通。他們表示,區域協作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有利於西部縣區實現抱團發展、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相互支撐。

  2022年,那曲市開始推進區域化縣域經濟戰略,按照全市“東三縣、中四縣、西四縣”三個區域進行劃分,努力建立組織聯合、基礎聯建、資源聯通、區域聯動、發展聯享的協調發展新格局,著力解決“各唱各的調”、低水平重復等突出問題,進而形成了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合力。

  如今,那曲的東部、中部、西部都已簽訂區域協作發展框架協議,堅持高位推動,實行專班運作,深化協作領域,以“小切口”推動“大合作”——

  東部區域,建立了警務協作十項機制,促進邊界聯防聯治﹔實現學生信息共享,有效解決跨縣入學難、轉學難,目前三縣共有187名學生實現“零門檻”跨縣入學﹔虫草產業協作發展,合力塑造了那曲虫草品牌良好形象﹔以人才培養和業務合作為核心,簽署醫療協作協議﹔加強文旅合作,共同開展文化文藝交流演出,在三縣轄區酒店賓館擺放東部三縣旅游宣傳資料及旅游產品﹔

  中部區域,發揮嘎爾德生態畜牧產業示范基地作用,在那曲設立12個收奶站,其中嘉黎縣、安多縣各設1家奶站﹔推進跨區域冷鏈物流集散中心項目建設,力爭冷鏈倉儲物流覆蓋中部四縣﹔計劃有效利用各縣援藏資源,每年組團開展援藏省市的農畜產品展示展銷及招商引資推介活動﹔

  西部區域,重點協調推進西部旅游“大環線”、牧業產業集群、物種資源庫、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應急救援統籌聯動等領域工作﹔簽訂了藏醫藥全面發展合作協議等。

  跨區域協作、共機制辦事,那曲區域協作不斷邁出新步伐。

  “開展區域協作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更是東部三縣合作共贏的重大機遇。”比如縣委書記李成統表示,將當好區域協作的組織者、推動者、協調者,把研究商定的事項一件一件推向前、促落地,力爭取得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全力形成協調聯動、抱團共進的發展態勢。

  聯村共建,增添振興新動力

  化零才能為整,聚分方能為合。“協同融通”的思路不僅在那曲市各區域積極實踐,也體現在牧區基層黨組織建設中。

  “我們長期面臨單村發展空間窄、村級產業‘小而散’、傳統產業‘長不大’等問題。通過組織力凝聚發展合力,村級產業從零敲碎打的低水平重復開始向互補多贏的良性發展轉變。”聶榮縣尼瑪鄉黨委書記卓桑說。

  尼瑪鄉的永曲村集體經濟負責人管理能力強,集體經濟發展紅火,而相鄰5個村因缺乏致富能人,集體經濟效益差。因此,尼瑪鄉統籌整合這6個村集體經濟資產資金,組建龍秋崩聯村集體經濟,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緊密聯系起來,實現產業發展規模化、產品銷售一體化,2021年村均收入達18.11萬元。

  今年年初,尼瑪鄉按照縣委部署,在集體經濟“聯村共建”的基礎上先行先試“聯村黨委”工作,進一步以組織力賦能發展。永曲村與其相鄰的5個村建立起了尼瑪鄉“第二聯村黨委”,通過草場、牲畜、資金等入股形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聯創聯增。2023年前三季度,該“聯村黨委”所轄專業合作社收入22.65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3.3%。

  從聯村共建到聯村黨委,以永曲村為中心的6個村,一步一個台階,走上了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集體經濟聯村共建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礎。今年我們聶榮縣就主動認領了市委組織部這一‘揭題領榜’工作任務,開始著力推進‘大牧區小城鎮聯村黨委’試點工作。”聶榮縣聯村黨委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張鵬介紹,聶榮縣共有142個村,平均每村常住人口約200人,屬於典型的“村多人少”。通過試點,目前整合建立了29個聯村黨委,實現了良好開局起步。

  聯村黨委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凝聚力。永曲鄉“第一聯村黨委”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聯合化解6起矛盾糾紛﹔色慶鄉“第三聯村黨委”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5條,為民辦實事20余件……

  採訪中,說起“牧業經營聯村共建,基層黨建聯村黨委”,鄉村干部和群眾都給予積極評價。“好處太多了!”當木江鄉黨委書記劉小琪分享說,之前草場確權不太好推,建立了聯村黨委后,各村由之前的相互爭吵變成了相互謙讓,問題一下解決了。當木江鄉黨委副書記、第二聯村黨委書記扎西多布拉也說,對群眾而言,發展產業有了好前景﹔對我們干部來說,減輕了工作負擔,更有利於加強對群眾的宣傳組織引導。洛桑被群眾推選為當木江鄉第一聯村黨委副書記,他說:“接下來,將聯合各村發展超市、茶館等集體經濟。”

  那曲北部的聶榮縣,入冬時節、格外寒冷。但聯村黨委試點卻為冬閑的聶榮注入了新活力,引起基層干部群眾一片熱議,正熱火朝天地實踐著。

  串點聯線,形塑文旅新名片

  唐蕃古道、茶馬古道流傳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生動故事,人民解放軍進藏的偉大足跡和英雄事跡在草原回響,“五條生命線”構筑的天路廊道穿境而過,那曲這片地域,交通通達、文化匯聚、民族交融。

  當“融通”的歷史文化底色與“融通”的科學方法論相遇,那曲打開了謀事的眼界、拓寬了干事的思路、增強了成事的信心。

  安多縣,天路廊道貫穿全境,擁有長江第一滴水、唐古拉山口、天下第一道班等獨特文旅資源。然而,進出藏車輛來去匆匆,安多儼然成了過路之地,離文旅目的地還有不小差距。

  今年,安多縣重新思考自身的歷史、文化、生態、人文和方位,把建設唐古拉陳列館納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充分發揮進出藏窗口作用,集中展示這片土地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內涵、生動的發展變化、良好的精神面貌。

  “我們堅持點、線、面協同發力,一體思考安多唐古拉陳列館與天下第一道班、唐古拉山口、長江第一滴水等景觀聯線聯動,著力打造城市建設新地標,凝練宣傳展示新思路,構建文旅一體發展新載體,形成天路廊道文旅產業帶,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安多縣委書記高軍濤介紹說。

  與此同時,比如縣、聶榮縣深入挖掘解放軍進藏線路紅色文化,尼瑪縣積極推進當惹雍錯環湖科考和文旅發展,巴青縣深入挖掘布德的英雄故事……串點聯線,將有效打破景點與景點之間缺少聯系、遺產與遺產之間相對獨立、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之間有所區隔、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不協調等問題。

  近幾年,那曲市政協啟動實施了那曲市歷史文化線路編纂項目,充分挖掘、全面呈現藏北古道的整體面貌,為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打牢基礎。

  《那曲市政協關於藏北歷史文化線路情況的調研報告》寫道:突出歷史文化線路的整體性、全貌性,把自然風光、歷史積澱、多彩文化等全面呈現,把文化傳承、旅游開發、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基礎改善等整體推進,有利於各族群眾充分享有唐蕃古道、茶馬古道、解放軍進藏路等歷史文化線路保護與傳承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

  因文而立、因旅而興、因融而活,文旅高質量發展關鍵在“融”。如此,才能實現文化旅游資源“點狀”打造向“線路全聯接”“網狀全覆蓋”轉變。

  “協同融通”蘊含著一域與全局的辯証統一關系,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採訪中,記者發現,突破慣性思維和傳統路徑依賴,堅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那曲各縣區、各行業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協同融通法”,呈現出了許多喜人的發展氣象。

  如此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藏北高原必將因其“高大”而“致遠”。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