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團結綻芳華 幸福正綿長

圖為原十八軍老戰士家屬為少先隊員講述十八軍的故事。記者 周婷婷 攝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援藏醫療隊部分成員與群眾合影。
身著民族服飾的昌都市第二幼兒園大一班的孩子們。
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獅子舞表演者。
民族團結示范家庭趙以純、羅珍夫婦合影。(圖片均由記者 萬慧 提供)
這裡,是三江並流的主要區域,是川滇青三省進藏的重要門戶。
這裡,藏族、漢族、納西族、侗族、苗族等各民族兄弟姐妹手足情深,互幫互助,共同生息。
勤勞智慧,是這片土地的富裕之本﹔團結奮斗,是這片土地的幸福之源。一直以來,昌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在奮力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進程中,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工作,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尊重、攜手奮進的良好局面。
多年來,昌都大地涌現出一大批新時期民族團結典型,各族群眾相親相愛、休戚與共,共同建設美好家園,他們用生動鮮活的實際言行,讓民族團結之花越開越艷。“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愛護生命一樣維護社會穩定”,在這片熱土上,各族群眾正從點滴做起,詮釋著民族團結的深義。
如今,在昌都大地上各民族通婚聯姻成為常態,“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已深入人心、成為共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更加牢固,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譜寫了一曲和諧、發展、繁榮、自強、奮進的樂章。
統籌謀劃,共下創建“一盤棋”
藏東作為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居住在此的人們較早地接受了黃河文化、巴蜀文化、長江文化等文化的精華,這裡成為了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自治區黨委提出明確要求,昌都市緊跟部署,堅持高位推進,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工作,編制《昌都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規劃(2022—2026年)》(以下簡稱《規劃》)。全市上下共下創建“一盤棋”,統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工作邁出堅實步伐。
昌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規劃》編制工作,先后召開市委常委會、《規劃》編制情況匯報會,對《規劃》提出明確要求。《規劃》編制期間,還專門邀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專家先后赴卡若、洛隆、邊壩、丁青、類烏齊5個縣(區),圍繞卡若遺址、茶馬古道、清軍官道以及十八軍進藏路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和鮮活故事進行深入調研,形成了《規劃(初稿)》。
隨后,市專項組第一時間召開會議對《規劃(初稿)》進行認真研究討論,對標對表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自治區黨委工作要求,對照《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規劃(2021—2025年)》,先后3次征求並採納各相關單位意見建議130余條,確保《規劃》全面系統、科學合理,更加切合昌都實際。
與此同時,昌都及時制定實施《昌都市以“五抓五促”為抓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推進新時代昌都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分解落實市委民族工作會議重點工作任務,全面推進市、縣(區)、鄉(鎮)、村(居)四級聯創,推動創建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
開展創建工作離不開財政支持。昌都市、縣(區)財政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堅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投入優先保障,確保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投入力度不斷增強。2022年,昌都市總投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經費2600余萬元,支持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全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順利開展。
為激發創建活力,昌都市先后在芒康縣索多西鄉安麥西村舉辦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村居、進企業”示范活動,在昌都市第三高級中學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鄉鎮、進學校”活動﹔組織舉辦了全市及各縣(區)“喜迎黨的二十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知識競賽、“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漢藏雙語書法比賽、民族團結歌曲評選、“唱響黨的二十大 綻放民族團結之花”昌都市2022年新歌演唱會等活動,持續增強創建工作的影響力、引領力、感召力。
為拓展創建外延,昌都市還堅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工作理念,創新實施“民族團結+”工作模式,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基層黨建、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相結合,先后開展了“民族風採進軍營”“中華文化進校園”“民族團結傳幫帶”“藏漢互幫互學”“民族團結我先行”等創建活動,使得創建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如今,藏東大地隨處可見各族干部群眾守望相助的溫馨畫面,隨處可聽各族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的和諧樂章。
人心凝聚,同唱團結“一首歌”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昌都市各校園裡,不同民族的學生共同學習、茁壯成長,學校教學巧妙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各族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今天感覺怎麼樣?咳嗽好點了嗎?胸口還疼嗎?”“不疼了,謝謝醫生,比之前好多了。”在醫院裡,來自重慶、福建、天津支援昌都的醫生與患者們相處融洽並建立了深厚感情。他們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將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傳授給當地醫務人員,譜寫了民族團結、手足情深的佳話。
在各縣鄉,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等不同民族同胞之間謙遜禮待,尊重彼此的風俗習慣,大家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互為關照,像兄弟姐妹一樣相親相愛。
黨的十八大以來,昌都市完整准確全面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厚植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沃土,促進全市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譜寫繁榮發展新篇章。
為突出政策和精神引領,昌都市堅持把宣傳教育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二十大精神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學校教育、寺廟教育、社會教育全過程,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以及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史教育納入常態化教育范疇,不斷打牢“五個認同”思想根基,使之成為各族干部群眾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昌都市充分發揮援藏優勢,為昌都籍少數民族高校畢業生爭取到公務員崗位103個,選派89名優秀縣處級干部到援藏省市企業跟崗學習、挂職鍛煉﹔每年分批次組織社會各界優秀代表人士和民族團結模范代表赴區外交流學習,並在全區首次開展溯源尋親工作,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歷史印証。
文化通則觀念通、情感通、民心通。
為增強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昌都市還大力開展“千名干部進千村”宣講活動,廣泛宣傳報道民族團結先進模范、民族團結家庭等典型人物事跡﹔精心創作全區第一首示范市《民族團結我先行》主題歌曲,制作《著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努力做到民族團結進步走在全國前列——昌都在行動》公益宣傳片,並在318、317、214國道線上設立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宣傳牌、文化牆、大型宣傳牌200余處,在城區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公交車專線,滾動播放民族團結標語,各族群眾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增進認同,形成了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正是昌都各族干部群眾懷著“三個離不開”的感情,凝心聚力共同描繪了一幅幅各族群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美麗畫卷。
心手相牽,齊繪發展“一幅畫”
“各族群眾隻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綻放在雪域之巔。”昌都市江達縣同普鄉民族團結示范家庭女主人羅珍發自肺腑地說。
近幾年,昌都市積極整合各方資源,抓服務促發展,建立全市各民族通婚家庭檔案1840對(3680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人才“百千萬”工程,引導外出致富能手回鄉創業,培養了100余名民族團結家庭致富能手。
羅珍與丈夫趙以存抓准機會,回到江達縣同普鄉干事創業。他們勤勞能干,很快成為村裡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趙以存不僅學會了藏語,還參與村集體砂石經濟,搞起了運輸﹔羅珍因為聰明能干、思想活躍,被村民們推選為村婦女主任。
“一個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羅珍告訴記者,擔任村婦女主任后,她組織村裡57名婦女發展林卡經濟。
“村集體林卡經濟的發展,解決了大家的就業問題,林卡實行分組經營,大家不需要時刻守著,做到了顧家、務農、就業三不誤。”羅珍自豪地說。
在新時代擔負新使命,要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都要賦予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都要有利於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著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工作。2020年5月1日,《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正式實施,開啟了西藏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新征程。
昌都市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建設工作,全力打造市民族團結中華文化主題公園和民族團結文化長廊、縣民族團結特色村寨等,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氛圍。
“近年來,我們充分挖掘洛隆縣碩督鎮的清軍墓、碩督古城牆、碩督宗遺址、碩督寺等歷史文化遺跡,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碩督獅子舞、民間手藝、產業項目等地域人文特色,全力打造洛隆縣碩督鎮民族特色村寨。”洛隆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
洛隆縣作為茶馬古道必經之地,自古以來是藏漢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民族團結故事更是源遠流長,如今這裡還保留著眾多當時流傳下來的漢族習俗。
其中,舞獅的習俗是碩督鎮特有的。碩督鎮的一些學校還開設了舞獅相關課程,不僅讓廣大學生群體近距離接觸非遺、熟悉非遺,增強非遺保護意識,也讓非遺在下一代身上傳承與發展。
“碩督的獅子舞是昌都市非遺保護項目和洛隆縣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是藏漢民族文化碰撞的結晶,寄托著各族人民祈盼團結進步、幸福安康的願望。近年來,我們不斷進行融合創新,讓碩督的舞獅走出大山,走出昌都,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碩督獅子舞。”碩督舞獅傳承人登巴阿尼說。
昌都市為打造特色村寨,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已投入少數民族發展項目建設資金3250余萬元,不僅促進了各族群眾共同富裕,也構筑起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法治保障,點亮和諧“一盞燈”
“首先要使村民之間做到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相處,才能維護村集體團結,共同創造美好生活。”近日,昌都市卡若區城關鎮達瓦村“兩委”班子成員在給村民代表開展“知村規、守民約、樹新風”宣講活動時說。
自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加強民族地區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逐步成為昌都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昌都市全面加強監督執法檢查,組織開展“千名干部進千村”法制宣傳活動。
今年3月,昌都市中級人民法院14名干警深入卡若區、貢覺縣、洛隆縣、芒康縣、左貢縣等地,扎實開展“千名干部進千村”活動,為基層社會治理貢獻法院力量。
活動中,昌都市中級人民法院立足司法審判職能,聚焦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化解,堅持以“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為底線,針對當事人爭議焦點,協同村“兩委”干部、當地居民,通過法官說法、干部擺理、村民講情等方式,開展大量的釋法明理工作,使糾紛得到及時解決。
為夯實穩定之基,今年,全市各級各部門還集中開展了以“一舉一動系平安,攜手共建促和諧”為主題的三月平安建設第五次集中宣傳活動,通過懸挂橫幅,發放宣傳單、法律知識手冊及現場講解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西藏自治區平安建設條例》等法律法規,引導廣大群眾知平安、守平安、護平安。
今年2月,昌都市民委組織的2023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示范活動,在類烏齊縣桑多鎮民族團結廣場拉開帷幕。工作人員耐心地向群眾宣傳普及《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民族團結知識問答100題》以及農村種養殖技術指南、個人衛生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
“‘三下鄉’活動,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這麼好的文化、醫療、法律、科技服務,不僅豐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知識。”現場群眾紛紛說道。
“堅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既是多年來民族工作的寶貴經驗,也是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昌都市民委工作人員表示,昌都市民委將繼續堅持這一原則,不斷推動健全民族工作法治體系,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
如今,昌都市已形成了各族干部群眾廣覆蓋、多層次、立體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局面,各族人民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良好局面持續鞏固,昌都大地處處洋溢著團結如詩、奮斗如歌、繁榮如畫的幸福氣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