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昌都林業“綠色轉身”:昔日伐木工 如今植綠人

張尚華 廖嘉興 周婷婷 拉巴卓瑪
2022年08月21日12:11 | 來源:西藏日報
小字號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穿行在位於卡若區25萬平方米的森林公園內,抬頭是郁郁蔥蔥的綠葉,迎面是涼爽的清風。在這裡,天然氧吧的清涼令市民和游客們沉醉不已。

  誰能料想,十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難得見到一棵樹木的荒山荒坡。

  得益於近年來國土綠化及城市美化各項工程的開展,如今的昌都,城市到處植被茂盛、綠樹成蔭、景致如畫。

  “2013年以來,我們投入各類資金5.8億元,實施昌都城市周邊造林3.4萬余畝。”昌都市林草局黨組書記李加旭告訴記者。

  而這3.4萬余畝植樹造林的主要承擔者,是昌都市林業有限責任公司。這個始建於1966年的企業,前身是昌都市國有林場。從採集、運輸、加工、銷售木材的生產企業,到園林綠化、山體造林、苗木培育的公益類企業的轉變,是昌都市生態環境美麗“蝶變”的一個生動寫照。

  “56年來,我們從砍樹人變成了種樹人。我們的主業也從之前的林木採伐,向生態保護建設轉變。”昌都市林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次鄧扎西深有感觸地說。

  次鄧扎西告訴記者,以前採伐的原木一般是生長在高山峽谷中的樹木,伐木人常年住在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山中,生活條件艱苦。“盡管艱苦,但那時林場有衛生所、賓館、子弟小學等眾多二級單位,是周圍群眾羨慕的對象。”

  2001年,林場改制為昌都市林業有限責任公司。后來,隨著木材市場變化和國家禁伐政策推行,這個曾是自治區66家骨干企業之一的國有林場的日子逐漸艱難。

  “2008年全面停止商品林採伐,為改變公司無主業的發展困境,我們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相繼成立了物流中心、林業加油站、液化氣加氣站、度假山庄、傳媒公司、酒店等。”1999年參加工作的次鄧扎西經歷了林場從“窮困”到“富強”的轉變。

  2015年,通過實施國有林場改革,昌都市林業有限責任公司被定性為公益類企業,政企分開,自負盈虧,主業為園林綠化、山體造林、苗木培育,原第三產業繼續保持發展。

  1983年就參加工作的張高峰在林場干了一輩子,如今是公司的黨委書記。他介紹說:“改革后,隨著國家對林業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們業務范圍逐步擴大,公益類企業優勢逐漸發揮,公司資產較之前翻了10倍之多,職工工作生活也煥然一新,工資從2015年改革前人均月收入2000—3500元增加到現在的8000—10000元。”

  2016年以來,昌都市林業有限責任公司組織建設苗圃12780.1畝,涉及卡若、察雅、芒康、類烏齊4縣(區)3鎮5鄉10村。建設過程中,公司與當地群眾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並聘用群眾參與建設與苗圃管理,多渠道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張高峰介紹說,2018年以來,公司分別向當地群眾兌現土地流轉金4541萬余元、勞務費近960萬元、利潤分紅34.5萬元,參與群眾820戶、3906人,實現戶均增收5.7萬余元。

  “我們還積極參與城市周邊、國道沿線等各類國土綠化工程。”張高峰說,“自2015年國土綠化工程實施以來,公司造林面積已達5萬多畝,年均提供700-800個季節性民工崗位,發放工資680萬余元。”

  “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的經營理念讓企業參與到更大的生態文明建設項目中。今年,昌都市林業有限責任公司承擔了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奪底鄉4500多畝的造林任務,目前,已完成1200多畝,種植江孜沙棘20多萬株。

  張高峰表示,以前的任務是砍樹,現在的主業是種樹。“我們將加大鄉土樹種培育力度,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旅游,做大做強蘋果、桃子、山杏、桑葚等林下資源培育開發利用,為昌都生態建設發揮應有作用。”

  卡若區森林公園是昌都市堅持保護修復並舉、筑牢藏東生態安全屏障的一個縮影。2018年以來,昌都市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建設提升工程,實施各類營造林144.28萬畝,開展“拆牆透綠”行動計劃,“點、線、面”相結合的綠色生態網絡格局正逐步形成。

  從1966年的油鋸、斧頭到現在苗圃建設的鐵鍬、十字鎬,從1966年的原木採伐到如今的山體造林,從砍樹人到如今的種樹人,昌都市國有林場的變遷體現著昌都生態文明建設的日益強化,三江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畫卷正在不斷鋪展。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