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西藏日喀則市:索蓋村裡看振興

徐馭堯
2022年04月19日10:09 | 來源:人民網-西藏頻道
小字號

一棟棟藏式小別墅錯落有致,一條條塞北江南的曲徑小路,功能齊全的活動設施,與蔥郁的格桑花相得益彰,這就是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年堆鄉索蓋小康示范村。索蓋村由塔吉村、塔麥村、塔堆村三個自然村組成,交通便利。

索蓋村村貌。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2019年前的索蓋村,村內隻有主路上的七八盞路燈,村道狹窄坑窪,垃圾隨處可見,通往村民家中的路全為沙石路,雨季來臨,水窪四起,生活出行很不方便。“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低,村集體的年均收入僅有1萬余元,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外出務農和卡墊、氆氌等手工業制作,人均收入1.5萬余元。”索蓋村村民德吉介紹。

黨建引領打造融洽黨群關系

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在打造江孜縣年堆鄉索蓋小康示范村過程中,積極探索浦江攜手同振興路,“6+”共建新索蓋發展模式,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打造出陽光黨務、村務。

實施“黨建+自治”,以黨建引領為抓手,通過支部引領、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召開黨員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形成決議,把垃圾分類、人畜分離、門前三包等納入村規民約,形成長效機制,把黨組織想干的事情最后都體現在群眾自願上、創業氛圍上﹔

實施“文化+教育”,以村民活動中心為平台,開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團結等教育,以動漫、語言的方式,通過大手牽小手的方法,讓全村干部群眾學習受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施“產業+文旅”,立足江孜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有機青稞、高原蜂蜜、民族手工業、飼草加工等產業,通過挖掘文化內涵,促進多產業融合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西藏民族文化,體驗生產過程,將產業與文旅有機結合,實現增收增效﹔

村民在織卡墊。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實施“生態+生活”,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結合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通過開展廁所革命、庭院改造、污水納管、垃圾分類、立面整治、人畜分離、綠化景觀、道路建設、水系改造、衛生醫療等提升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不斷革除陋習,改變生活習慣,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提升﹔

實施“交融+數字”,以與浦東新區航頭鎮長達村結對為契機,推動兩地藏漢文化的交融,手工藝及青稞米、青稞挂面等系列青稞產品借助長達村盒馬生鮮、電商平台的優勢,共享數字經濟﹔

實施“就業+培訓”,該項目建設期間,累計雇用本村農牧民1150人次、使用農牧民機械約95台班,帶動農牧民增收約25.4萬元,並依托江孜縣一協會兩中心,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提高轉移就業能力,讓群眾在就業中提升技能。

打造特色小康村新樣板

“上海援藏 索蓋村”。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走進索蓋村,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架大水車,上面刻著“上海援藏 索蓋村”四個小字、三個大字。

沿著筆直的水泥路向前走,道路兩旁的格桑花美艷綻放,描繪黨的政策、村規民約、生活常識技巧的宣傳欄格外醒目。道路兩旁的路燈高高矗立,不時有人駐足觀賞。農牧民牆上白色、紅色、黃色相互映襯,已完全看不到昔日牛糞上牆場景。

步入村內核心區,就是索蓋“三尺巷”,原先的小路現在暢行無礙。修建期間,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8次走訪路口兩戶村民家中,通過系列協商,最終兩家同意各讓1米,形成現在的索蓋“三尺巷”。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似江南般的水泥壓印小路,行走其中,身心自然而然地放鬆下來,村中的“路因景曲,境因曲深”,整個村庄顯得安靜又美麗。

塔吉、塔麥區域道路均已實現硬化,形成“戶戶通”良好交通保障,打通了村民出行“最后一公裡”,徹底改善了村民出行條件,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我們也可以像城裡人一樣,出門腳不沾泥了!”江孜縣年堆鄉索蓋村村民普頓珠高興地說道。目前村內群眾家中全部實現牛糞下牆,根據群眾意願,23戶使用水廁(考慮西藏特殊氣候環境,加深預埋管件深度與厚度,並每家配備化糞池),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索蓋村生活垃圾處理站。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在小康示范村打造過程中,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進行統籌規劃,實用為先,堅持巷道建設與整體改善相結合、外立面改造與民族元素相融合,以村內巷道、外立面改造建設為契機,扎實開展“清化”行動,動員群眾牛糞下牆、鼓勵水廁等。

一處庭院,繁花盛開,朴意簡潔,開窗看綠,推門聞香,移步見景,這便是坐落在索蓋村東、西戶的頓珠、米倉家。走進庭院內一眼望去滿院的綠植,小院充滿了春意盎然,院內水磨石鋪地,庭院內種有多種花草,待到花開時節,各種花卉爭奇斗艷,滿園花香四溢。室內簡潔朴素:走進室內,家具擺放配合著室內布局,流線舒暢。勤勞善良的女主人把家裡家外都打理的井然有序。

種好綠色發展“試驗田”

沿著筆直的水泥大道前行,百畝生長旺盛的青稞與藏漢結合的“青稞觀賞棧道”盡收眼底,漫步於觀光棧道,看風吹麥浪,聽腳下的溪流潺潺之聲、欣賞著由青稞鋪滿大地的四季變化之毯,與遠處的宗山古堡互相映照,感受江孜的四季變化,顯然成了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地。

為鼓勵當地農牧民群眾探索增收渠道,江孜小組牽頭西藏農科院、上海浦藏農業公司,同76戶村民達成共識,在索蓋村建設有機青稞科技示范種植項目。項目首期共309畝,由企業參與,西藏農科院技術支持,推廣科學種植、有機種植和新品培育,推進青稞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打造江孜青稞品牌。

以青稞為主要種植作物的索蓋村,青稞種植技術一度相當落后,加之糧食加工產業薄弱,隻能以低價賣原糧為主。如今,為保障農牧民群眾的收益,種子費用由公司出、有機肥料由公司提供,此外,糧食收購價由相關企業保障。目前,示范種植項目當年戶均增收1163元以上。

水磨房帶你尋找傳承記憶

晌午時分,太陽撥開雲縫,展露紅紅的笑顏,照得牆根暖洋洋的。干淨、整潔的院子裡,幾棵樹長勢很旺。透過明亮的玻璃,溫馨的屋裡熱氣騰騰,不時有附近農牧民群眾開著手扶拖拉機拉著幾大袋青稞前來,這就是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為索蓋村村委會投資建設的“索蓋村黑爸爸水磨房”。

從清晨起,磨坊就一直隆隆作響,秉承傳統水磨工藝的機械化設備,加上工匠熟練的手藝,水磨坊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2021年,經營了8個月的磨坊就收益6萬余元。

這份收益,讓村委會經營水磨坊的信心倍增,同時也解決了2名村民就近就便就業問題。2名就業村民拿著賬本高興說,“本鄉村民過來每斤0.5元一斤,其他鄉過來的要貴一點,別的不說,磨青稞面我倆現在確實有經驗。俗話說‘走進一行,一行深’,現在才慢慢摸出了磨面的經驗,我們相信隻要再下點功夫,就一定能在提高效率,為自己多增加收益”。

回歸原始的情懷

“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她們的媽媽叫光明叫光明﹔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我們的媽媽叫中國……”在索蓋村村委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不時一陣陣歌聲傳來。原來是村民在這裡一展歌喉。

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致力於鄉村振興發展,打造匯集旅游接待、特色產品展示、鄉土文化體驗、卡墊生產、陽光圖書、甜茶吧、兒童樂園、歌舞排練與一體的“索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索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黨建文化為主線,集活動功能、展示功能、辦公功能於一體。值得一提的是,該實踐站能更好的服務與因學歷、工作等原因無法輔導孩子的家庭,二樓開通開放式“陽光圖書館”,以駐村工作隊為主導,為村內學生進行教學輔導及漢藏雙語學習﹔兒童活動樂園主要是為本村兒童提供樂高等智力開發的嬉戲場地﹔周末或假期不乏看到三三兩兩青年學生潛心閱讀其中。

孩子們在索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裡嬉戲玩耍。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實踐站內的鄉土文化體驗室主要讓游客認識了解卡墊、氆氌等傳統手工藝及價值,並讓游客參與卡墊、氆氌的制作過程﹔展廳陳列著舊時代工具,續寫著鄉土文明遺韻,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群眾生活,為索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發展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節奏急促、動作自由奔放,美與力量完美結合的鍋庄舞讓人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這就是新建滬藏一家親廣場每天欣欣向榮的景象,標志著索蓋村精神文明建設又邁上一個新的台階,也是村級文化事業發展的嶄新起點,為全村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不遠處就是四室分離的村衛生室,並由上海援藏醫生定期坐班看診。

來年的格桑花依然綻放

為更好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打造高原首批可復制、可粘貼、可推廣的小康示范村,持續保障村集體經濟發展勢頭。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積極探索剛柔並濟盡顯自然山魂水韻,動靜結合彰顯村落性格氣質,內外兼修凸顯產業特色優勢。

近年來,江孜援藏投資150萬元的養蜂合作社建設項目每年為村委會分紅10萬元、投資1500萬元的飼草料加工廠每年為村委會分紅50萬元、投資2000萬元的東郊奶牛場每年為村委會分紅20萬元,持續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健全社會保障常態化幫扶機制,奏響高原首批小康示范村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最強音,全方位打牢鄉村振興基礎。

索蓋村老百姓幸福感持續提升。上海援藏聯絡組供圖

“援藏領導通過扶持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顯著提高,相比以前年均提高了80萬元。卡墊、氆氌合作社的改擴、水磨房的運營、垃圾處理站的投入……現在家家戶戶的錢袋子相比之前鼓起來了,在家門口就能掙錢。硬化路修到了家門口,同心公園、金玉堂(金魚塘)、滬藏一家親廣場……使全村面貌煥然一新,新修四室分離的村衛生室,還有上海援藏的醫生定期坐班看診,感覺村裡各方面不比城裡差吆”索蓋村村民達娃卓嘎動容地說。

第九批援藏江孜小組領隊介紹:“今年我們將期滿返滬,有收獲也有遺憾。回首三年援藏經歷,尤如一朵盛開的格桑花,鐫刻在我們每個援藏人記憶的深處,永遠點亮著我們生命的旅程,我們今后會更加持續的把上海溫度帶到格桑花盛開的每一個角落”。

(責編:旦增卓色、吳雨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