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西藏頻道

藏漢“結對子” 共走富裕路(民族團結石榴情(12))

本報記者  鮮  敢  李嘉寶
2021年01月28日12: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藏東山區,溝壑縱橫,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貢覺縣就藏在這萬千大山之中。

  臨近貢覺縣城,遠遠便能看到一片映在紅土地上的橘紅色頂篷。那裡,20座現代化羊舍整齊排列。“養在裡面的阿旺綿羊可是咱貢覺的名特產!”同行的地方干部自豪地說。

  走進阿旺綿羊繁育基地,漢族小伙吳康生正在忙碌。“以前沒想到,自己會到離家千裡的貢覺養羊。”作為廠裡的高級養殖技師,他已經在這裡工作4年了。

  廠子裡的12名漢族員工來自陝西、四川等內地省市。還有12名藏族員工,曾經都是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吳康生的得力副手阿夏便是其中之一。

  “養殖技術一點都不懂,連漢語都講不了幾句。”4年前,16歲的阿夏剛到廠裡時,給吳康生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阿夏的父親好賭。過去,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十分拮據。別說置辦點普通的家電,空蕩蕩的客廳裡連把坐的椅子都沒有。在縣裡的照顧下,輟學在家的阿夏來到這個開辦不久的養殖廠裡,做起了跟班。

  這個腼腆的藏族少年有一股刻苦勁兒。大家都看在眼裡。從“啥也不會”開始學起,阿夏一點點積累養殖知識,還跟著廠裡的漢族同事學會了開叉車、使用B超儀器給羊做檢查等技能。

  2017年,阿夏被廠裡派到天津和呼倫貝爾進行為期1年多的學習培訓。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信息化管理平台……這些全新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方法,讓阿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學成歸來的阿夏發現,鄉親們還是願意守著養殖的“老傳統”,進行天然飼養、天然選育。他心裡明白,這不僅無法實現羊群的快速繁育,也不利於提升羊種品質。

  阿夏急忙找到吳康生商量對策。而吳康生也在為此事犯愁。那時,由於語言不通,他和廠裡的藏族員工交流不太順暢。他所講的同期發情、人工授精、兩年三胎等繁育新技術,大家也都不大相信。

  這對師徒一拍即合,下決心在廠裡推廣新技術。

  之后一段時間,吳康生和阿夏成了“鐵搭檔”,兩人幾乎形影不離。他們把新技術的要點拆解,條分縷析地講給每一位藏族飼養員。阿夏還在吳康生身旁當起了翻譯,隨時給大伙答疑解惑。

  “急不得,得慢慢來。”阿夏笑著說,“我們先教會一個,等他完全學會了再教下一個。”

  藏漢搭配,干活不累。有了吳康生和阿夏的示范,廠裡迅速興起一股業務探討的熱潮。不少藏族員工主動找到漢族員工,結成“對子”,互相交流學習。

  不到一年時間,新的繁育技術在廠裡落地生根,養殖廠的擴繁工作順利開展起來。看著羊群一天天壯大,藏族飼養員紛紛對吳康生和阿夏豎起大拇指。

  “扶貧不是養懶漢,致富要靠自己干。”在貢覺縣阿旺綿羊繁育基地裡,記者看到了這樣的標語。

  貢覺全縣4.2萬農牧民中,一度有3072戶、1.7萬余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高達41.79%的貧困發生率,讓貢覺成為雪域高原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

  來自湖北的援藏干部、貢覺縣副縣長李敬認為,阿旺綿羊養殖有望成為全縣的脫貧產業。最近幾年,由縣裡扶持的阿旺綿羊專業養殖示范計劃鋪開,不少貧困群眾的生活也“旺”了起來。

  阿旺鄉那玉村的久美益西一家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他靠縣裡的扶持政策分得50隻羊。一年后,他家的羊群新繁育出10隻小羊羔。

  “按照扶持政策的規定,成活2隻羊羔就能出售1隻成年羊。賣掉5隻羊后,我掙到了1萬多元。”久美益西說。

  與久美益西家獨戶養羊的方式不同,更多群眾願意把羊集中到合作社裡。哈加鄉加熱村的養殖大戶阿嘎有豐富的養殖經驗,被大家選為合作社的負責人。

  “合作社要擴規,要發展,要創收,壓力一點都不小。”阿嘎說。在參觀了繁育基地后,阿嘎成了這裡的常客。他時不時要跑來基地,請教吳康生和阿夏關於養殖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吳康生也不小氣。在征得大家的同意后,他把全廠的漢藏飼養員都分散出去,到村到社,有求必教。科學養羊在貢覺蔚然成風。

  藏漢群眾合力養壯的阿旺綿羊,為貢覺馱來了致富金鑰匙。通過“公司(企業)+基地+合作社+農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貢覺縣已培育養殖示范大戶165戶。2020年全年,貢覺縣為134戶意願養殖的貧困群眾發放阿旺綿羊6700隻,形成的產業鏈有效帶動全縣6200人參與到阿旺綿羊產業發展中來。通過訂單收購、帶動就業等方式,實現人均增收2600元以上。

  如今,阿旺綿羊聲名遠播,成為貢覺縣的一張名片,全縣綿羊存欄量達到了4.3萬隻。“我們的目標是擴規到8.9萬隻,這樣才能真正支撐起整條產業鏈。”談及阿旺綿羊的未來發展,李敬信心十足。

  現在,繁育基地的工作更忙了。阿夏還升了官,當上了養殖廠的副廠長。曾經的毛頭小子,肩上擔起了更大的責任。

  以前,貢覺縣農牧局要專門派干部來養殖廠裡當翻譯。現在,全廠的藏族員工都能聽得懂漢語,簡單的交流也不在話下。吳康生等漢族員工也早習慣了吃糌粑、喝酥油茶。在工作中,藏漢員工互幫互助,其樂融融,大家干勁十足。

  每逢節假日,留守在廠的漢族員工也不寂寞。住在附近的藏族員工會邀請他們到自己家裡來做客。每次聚會,吳康生和阿夏總是被敬酒最多的人。

  “倒不是因為我們是廠裡的領導,更因為大家伙都知道,隻有團結起來,才能把事業做大,把日子過好!”阿夏笑著說。

(責編:吳雨仁、陳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