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水帶來好日子

劉芳 潘璐

2020年08月13日10:21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好山水帶來好日子

  “如今我們這裡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生態環境更好了。錢包鼓了,生活美了,大家都過上了幸福的小日子。”69歲的昌都市民澤仁羅布用直接的話語道出了家鄉的變化,眼中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

  近年來,昌都市認真貫徹區黨委、政府關於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加快建設美麗西藏的決策部署,揚生態之長、做山水文章、興綠色產業,讓優良的生態環境成為市民最普惠的福祉,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了讓域內河湖成為造福群眾的“幸福河”“幸福湖”,昌都市不斷提升河湖管理水平,創造河清湖美的水域環境,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數據顯示,全市2555名各級河湖長共巡查河湖1.1萬次,清理垃圾1300余噸,排查整治“四亂”問題171處,使全市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也達到了100%。

  “前些年,從河邊望下去,河床上隨處可見塑料袋、易拉罐等生活垃圾,現在垃圾消失了,河水變清了,周邊景觀越來越美了。”家住金沙江西岸、貢覺縣雄鬆鄉的嘎瑪由衷地說。

  河湖更清的同時,三江大地更綠了。夏日時節,走進卡若區孜通壩片區野堆村,一株株雲杉整齊排列、迎風挺立,展現蓬勃生機。這是昌都市大力實施國土綠化工程的一個實踐。近年來,昌都市大力開展國土綠化、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草原管理等各項工作,生態環境狀況不斷改善、生態屏障功能逐步增強、生態富民成效日益凸顯、生態安全屏障不斷筑牢。去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4.78%,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76平方米,目前,已建立了9個自治區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公園,總面積44.82萬平方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昌都市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還注重吸納貧困人口參與造林管護,使20余萬名群眾吃上了“生態飯”,2018年以來,完成經濟林建設26239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287戶6211人,人均增收3300余元﹔完成林木種苗基地建設11502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23戶1999人,人均增收4200余元﹔落實精准扶貧草原監督員崗位,累計向群眾兌現草原補助獎勵資金8.87億元。

  在探索綠色工業發展工作中,昌都市始終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立足優良的生態氣候條件,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2019年工業總產值達32.42億元,各類園區完成入庫稅收10.18億元,全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長18%……如今,昌都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優質青稞、葡萄、綠色蔬菜等為主的種植業,以牦牛、阿旺綿羊、藏香豬等為主的畜牧業,以“拉魯卡”蕎麥系列產品、“洛隆糌粑”系列產品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

  家住昌都市卡若區的洛桑,今年45歲,曾經是一名伐木工人。隨著昌都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像他一樣的伐木工人沒有了用武之地。在黨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洛桑從伐木工人變成了環衛工人,成為了環境“保護者”。聊起現在的生活,洛桑帶著滿滿的自豪說:“我的收入比伐木的時候更高更穩定了,感謝黨和政府給了我重新擇業的機會,這份工作讓我明白了愛護生態環境的意義,我們應該保護好家鄉的山山水水,努力為子孫后代留一片綠水青山、藍天白雲。”

(責編:郝潔、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