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相親 守望相助

2020年03月30日10:49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昌都市洛隆縣碩督鎮見聞

  當記者沿著瀾滄江旁的303省道來到洛隆縣碩督鎮時,正是早晨,薄霧籠罩。隨著水泥路的起伏,碩督鎮的“藏漢民族團結樹”,也在記者的視野裡忽隱忽現。

  所謂的“藏漢民族團結樹”,其實是兩棵種在一起的楊樹柳樹,枝葉相依。碩督村流傳的故事說,當年在清朝入藏官員駐扎碩督期間,第一對藏漢聯姻的夫妻共同種下了這兩棵樹,以此紀念他們長相厮守,期望家庭枝繁葉茂。

  “這個故事在村裡一直這麼流傳。”碩督鎮黨委書記巴桑次仁說,民族團結的花朵一直在碩督盛開著。“碩督人民也會做泡菜、做月餅、舞龍舞獅,這些都是漢族的習俗,但在這兒卻存在了上百年。”

  據巴桑次仁介紹,碩督鎮民族融合的事例最早要追溯到清代。1910年,四川總督趙爾豐的一支部隊因故滯留在當時的碩督宗,部分與當地百姓互通婚姻,同時還留下很多漢族的生活習慣。如今在碩督鎮政府南面的半山坡上,還留有一座清代漢墓群,存有墓葬150余座。

  而最近的一次,碩督人與其他民族大范圍接觸,還是在十八軍進藏時。1950年11月,十八軍在解放昌都后,第52師154團的一營就駐扎在現在的碩督鎮。

  “當時都在流傳‘紅軍是來搶土地的,漢人還吃小孩兒’,我們當時都怕極了。”鄧巴阿尼,今年66歲,十八軍駐扎碩督時,他才5歲。

  可后來,紅軍來了之后沒拿老百姓一針一線。“他們住在村子右邊的山腳下,開荒種地、植樹造林。他們可真能干,以前除了草啥都不長的地,硬是讓他們種出了蘿卜、白菜、胡蘿卜。”鄧巴阿尼說,紅軍還把種出來的糧食蔬菜分給村裡的人。

  “父母后來還跟我說,當時的紅軍叔叔逗我玩,說種出來的蘿卜、白菜我能抱走多少就送我多少,我那時小臉兒憋得通紅也隻拿走了兩個蘿卜,讓叔叔們笑了好久。”

  鄧巴阿尼說,十八軍戰士隻在村口宿營地住了一年就又去其他地方解放西藏人民了。可村裡人都知道,紅軍是好人,漢族人也和藏族人一樣,愛幫助人,愛逗小孩兒玩,大家都是一樣的。

  在碩督鎮,記者見到了當時的十八軍宿營地。水泥硬化路旁邊,是一片低凹的空地,將近300畝的土地上,百十棵碩大的柳樹昂然挺立,三三兩兩的牦牛在樹蔭下休憩。宿營地正對著的,是遠山上的碩督寺。

  2019年9月29日,碩督寺管委會組織寺廟僧人開展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體活動暨表彰大會,僧人們開展拔河、抱沙袋等比賽,現場氣氛熱烈,加油歡呼聲此起彼伏。管委會還對“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教義闡釋辯論賽”的獲獎者進行表彰獎勵。

  “共產黨在西藏的初心就是推翻三大領主,帶領群眾過上美好生活,而我們宗教界人士的初心就是教導信眾過好今生幸福生活,這兩者並不矛盾。我們的初心應該融入共產黨的初心中,這樣才能利國利民。”碩督寺民管會常務副主任次加說,碩督寺每個月會集中學習愛國愛教內容四次,加強對年輕僧人的愛國主義教育。

  鄧增扎堆,今年40歲,18歲到碩督寺。“以前,家裡經濟條件不好,連學都沒有正常地上完。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好,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我可以安心地學習、修行。”

  次加在旁解釋說:“沒有民族團結,國家就不會安定繁榮,也就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好的修行環境。”

  去年國慶節當天,碩督寺開展了升國旗、唱國歌及同國旗合影等活動。鄧增扎堆與寺廟其他僧人一起高擎著國旗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字樣的條幅,在碩督寺正門前合影。他笑容燦爛,神情雀躍。

  “民族團結的意識,早已經融入碩督人民的血脈中了。”巴桑次仁說。

  今年51歲的米珠,兩個女婿都是漢族小伙。小女兒達拉四與女婿馬土哈是打工時認識的,2015年結婚。馬土哈是四川攀枝花人,現在也住在碩督鎮。

  “我對這兩個女婿都挺滿意的,隻要孩子們過得好,哪個民族都無所謂。”米珠現在主要是幫女兒女婿看孩子,尤其是大女兒家的娃娃,正是滿地亂跑的年紀,稍不留神就不知道孩子跑哪兒玩去了。

  “我現在也特別習慣在這兒的生活,跳鍋庄、喝酥油茶,學說藏話,交藏族朋友,大家也沒啥不一樣。”談及以后的打算,馬土哈說,要和老婆好好奮斗,把小日子過得更幸福。

  “真的,是哪個民族不重要,關鍵是要做好團結,生活幸福!”米珠在一旁笑呵呵地說。

(責編:廉夢歌、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