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熱議《條例》:守好民族團結生命線

王香香 史金茹 王珊 馬靜 鹿麗娟

2020年01月21日10:5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熱議《條例》:守好民族團結生命線

  “60多年來,我們村的百姓從山上搬到了山下,經歷了貧窮、溫飽到富裕的翻天變化。如果沒有民族大團結,就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更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堅決擁護支持《條例》。”日前,當《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全票通過的好消息傳到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時,南伊鄉瓊林村71歲的老黨員亞加如是說。

  《條例》是自治區層面出台的第一部關於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規。制定出台《條例》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治邊穩藏和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及“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重要指示精神在我區的生動實踐,對於把民族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進一步鞏固黨在西藏執政的群眾基礎,對於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安全,最大限度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夯實基礎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

  隻有民族團結、和諧穩定、經濟發展,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才能不斷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這樣的例子在我區比比皆是。

  山南市瓊結縣加麻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周萍出生、成長在山南,是個地道的“藏二代”,還是個“團結族”,她的愛人米瑪次仁是山南人。雖然夫妻倆在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差異,但婚后,周萍學藏語、米瑪次仁學漢語,小兩口互相包容,日子過得甜甜蜜蜜。

  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個民族也不能少。2016年,周萍從部隊退伍后,考取公務員留在了加麻鄉。為了讓這裡的群眾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周萍針對加麻鄉產業發展的瓶頸和問題,經過一番調研后,決定發揮“藏”字號產品的優勢,大力發展藏雞養殖業。村民不會技術,她就讓當地群眾去內地學習養殖技術和引進農畜產品加工技術,讓群眾成為產業工人。 如今,在周萍的帶領下,加麻鄉累計投入產業資金400多萬元,這使得群眾很信任她,她不僅幫助當地群眾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還拉近了和藏族群眾的感情。村民現在住在樓房裡,村裡的硬化道路像高速公路一樣寬廣平坦,家家戶戶也有增收發展的產業。而這正是鄉裡團結一心求發展的結果,整個鄉到處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圖景。

  “民族團結進步,與每個人生活息息相關,每一個個體,都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受益者和推動者。”周萍談起對民族團結的認識時說,“我們來干什麼的?就是來為藏族老百姓奉獻的,我們都是一家人,我願意為他們做事情。”

  家住城關區吉崩崗街道吉崩崗社區巴日拉讓院的牟冬冬,11歲跟隨父母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來到吉崩崗社區,已在這裡居住了19個年頭,從上學、打工、擺攤到開店,牟冬冬的人生軌跡一直伴隨著吉崩崗社區的變化。

  “第一次在居委會見到小牟時,他還是個1米多高的孩子,現在已經是人高馬大的孩子爸爸。我們算是看著小牟長大的,‘藏回一家親’就是我們這些年最真實的寫照。”吉崩崗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邊巴卓瑪樂呵呵地拍著牟冬冬的肩膀說。

  巴日拉讓院裡有22戶居民,其中18戶藏族居民、2戶漢族居民、2戶回族居民。平日裡,誰家孩子需要幫忙接送、刮風下雨誰家要幫忙收衣物、逢年過節相互走動慶祝,都能看到鄰裡互幫互助的影子,大家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著各民族的團結和諧。

  民族團結之花在雪域高原處處綻放,《條例》的全票通過就是為民族團結、和諧穩定提供了一份法律保障。

  “《條例》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以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創建工作為總抓手,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以法律形式明確了民族團結模范區創建的總體要求、工作職責、創建任務、創建目標、組織保障和法律責任,是一部體系完備、內容完整、貼合我區需要的民族法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辦公室二級調研員劉周平說,“今后,我們首先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治邊穩藏的重要論述與學習貫徹《條例》有機結合起來﹔結合我區特殊區情和反分裂斗爭的特殊需要,推進《條例》的學習宣傳貫徹﹔圍繞《條例》的實施,積極參與到有關民族配套政策的調研、起草工作中,全面推動‘九進’活動,進一步樹牢‘三個離不開’的思想,積極投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責編:旦增卓色、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