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實干振興鄉村

謝偉

2020年01月08日10:1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原標題:田園牧歌 幸福家園

  我區以“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為主題的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各市地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處理好“十三對關系”為根本方法,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要的階段性任務,注重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統籌推進農牧區各項建設,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正在高原大地徐徐展開。在今年的自治區兩會上,回顧2019年以來的實踐經歷,代表、委員、干部群眾有太多的感悟和體會。

  產業振興:力促鄉村產業興旺

  那曲市色尼區在經過多次研究論証的基礎上,按照“提質、增效”要求,整合“一村一合”、“借畜還畜”、嘎爾德80個奶源基地,採取“公司+農牧民經濟合作組織+基地+牧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創新運營,有效解決了傳統牧業附加值低、收入回報不持續及群眾棄牧等問題,初步實現了畜牧產業規范化、現代化,推動了藏北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助力了鄉村產業振興。對此,自治區人大代表、那曲市色尼區區長赤來塔吉告訴記者,這樣的運營模式,已吸納76個貧困村、3200戶16227名群眾向基地供奶、銷售肥料、牦牛育肥、草場流轉、投勞、產業分紅等,共向群眾兌現資金1700.65萬元。

  赤來塔吉說:“色尼區以嘎爾德為代表的牧業產業發展已經起航,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助力牧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推動鄉村振興作為義不容辭的政治任務和社會責任,加快推動牧業產業走向新征程,為牧民群眾致富增收提供產業支撐,為譜寫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色尼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人才振興:培育凝聚更多能人

  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如今,我區已形成了注重人才發展的良好氛圍。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各地各部門高度重視鄉村人才后備力量培養,健全激勵機制,引導和支持常年活躍在生產第一線的“田秀才”“土專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民族團結,激勵各類社會人才在農牧區大顯身手,為鄉村發展積攢人才資源。

  札達縣托林居委會通過發展集體經濟,目前有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建筑隊等產業。在這些企業工作的居民每個月都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管理人員工資甚至達到了1萬余元,大家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日益提高。對此,自治區人大代表、托林居委會黨支部書記扎西多布杰說:“這些變化的背后離不開一群有管理經驗、專業知識的同志,從管理、生產、銷售層面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難得有今天的成績!”

  扎西多布杰說:“我們地處邊境,把祖國的邊境保護好、建設好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在具體的工作中就需要我們加強組織建設,帶領大家搞好生產﹔加強民族團結,讓大家一起工作、生活、學習。隨著邊境小康新區的建設,隻要有了外來人才、本地能人,我相信振興鄉村不是難事,未來的生活將更加美好!”

  文化生態振興:實現鄉村健康發展

  文化是振興的底蘊,生態是振興的基石。

  目前,在國家提出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指引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區廣大農村牧區正朝著自然環境優美、生態優勢突出、農耕農牧文化濃厚、民族文化豐富的方向發展。尤其是隨著我區各族群眾消費結構提檔升級和消費模式轉變,農牧業發展的空間不斷拓展,為鄉村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自治區政協委員、聶榮縣專合組織負責人偉托說,近年來,聶榮縣積極探索牧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運轉模式,造福了當地3萬余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有很多合作社的產品非常粗獷,不適應市場需求,所以從2019年開始,聶榮縣就以鄉鎮為單元大力整合小規模合作組織,賦予產品更多的文化元素,推動牧業產業生態循環發展,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色慶鄉有1000余人,沒有整合之前有5個牧業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年人均現金收入隻有800余元。通過整合,消費者認可了,產品銷售好了,現在年人均現金收入達到了3000余元。

  那曲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主任吳春奎說:“那曲市在文化生態振興的路上,因地制宜,以打造全域旅游為目標,分批推進14個文化旅游項目、旅游廁所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當前,雪域高原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多方發力、多措並舉,廣大農牧區的面貌正煥然一新。我們相信,振興鄉村步伐一定會越走越好、越走越快,蹄疾步穩地邁向全面小康。

(責編:旦增卓色、柴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