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按


西藏納木錯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日前完成公告登簿,標志著西藏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登簿實現“零”的突破。
據了解,此次登簿工作將納木錯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作為登記客體,清晰界定了生態空間內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的產權主體,劃清了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之間的邊界,全民所有、不同層級政府行使所有權的邊界,不同集體所有者的邊界,不同類型自然資源之間的邊界等“四個邊界”,為保護區的有效監管和生態保護以及所有者權益的行使提供了明確的產權依據,也為西藏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的全面鋪開探索出一條完整工作路徑。 【詳細】
新年伊始,西藏那曲歐瑪亭嘎風電場25台風機正式全容量投產。
這是西藏建成投運的規模最大的風電項目,也是超高海拔地區建成投運單機容量、裝機規模最大的風電項目。項目海拔高度超過4500米,總裝機容量100兆瓦,投產后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近2億千瓦時,對改善當地能源結構、保障冬季取暖和電力安全供應具有重要作用。 【詳細】
記者日前獲悉:2023年西藏文旅產業加快復蘇,旅游接待人次突破5500萬、收入超650億元,分別增長83%、59.7%。
據了解,2023年西藏航班起降架次、航空旅客吞吐量、鐵路進出旅客數等多項數據再創歷史新高。2023年,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進一步完善拉薩市、林芝市、日喀則市間的運力布局,共計開行進出藏臨時旅客列車1107趟,進出藏列車高峰時段可保持每日9對開行。民航西藏區局積極協調航司加大進出藏航班運力投入,全年新開辟航線14條,新增通航城市4個。 【詳細】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人社廳獲悉:西藏已建立30余個“組團式”區外就業基地,高校畢業生區外就業率達11.1%。
據介紹,西藏目前已建立“組團式”區外就業基地30余個,基地吸納就業達到1040人,首次推出大規模“百人組團”區外就業,區外就業高校畢業生3605人,區外就業率達11.1%,“走出去就業”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 【詳細】
西藏自治區阿裡地區改則縣古姆鄉,屹立著一座信號鐵塔。打開手機,屏幕上赫然跳出“5G”的符號——2023年9月30日,古姆鄉5G基站建成開通,標志著西藏自治區所有鄉鎮實現通達5G網絡。通信網絡的提速改善,正推動雪域高原發展進一步轉型升級。
截至目前,西藏全區信息通信行業在5G建設方面的投資達到36.75億元,累計建成5G基站10067個,5G手機終端連接數226.76萬戶,全區每萬人擁有5G基站27個。高速、穩定、優質的5G網絡服務,助力雪域高原高質量發展。 【詳細】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獲悉:隨著山南市扎囊縣高原有機果蔬農業科技園區近期通過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認定,西藏農業科技園區建成總數已達14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4家、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區10家。
近年來,該園區緊緊圍繞西藏自治區“三大經濟區、七大產業帶”建設,開展農牧業技術示范推廣和科技服務,同時依托各級各類科技項目,先后在58個縣(區)開展農作物、園藝、畜禽及牧草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農牧民技術培訓、科技扶貧和科技咨詢服務。西藏自治區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大對農業科技園區的支持力度,推動園區間的合作與交流,以進一步提高園區的整體水平和影響力。 【詳細】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2024年營商環境交流會獲悉:近年來西藏政府部門“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營商環境改善顯著。會上發布的一項有742家企業參與的調查顯示,企業對自治區近3年營商環境變化感受明顯,對西藏營商環境基本滿意。
據介紹,為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西藏制定了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行動方案,並於2023年4月成立了6個專項組,統籌推進營商環境建設。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西藏行政審批事項數量由347項減少到185項,減少近一半,辦理時間由16.1個工作日減少到12.4個工作日,經營主體和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政務環境高效便捷。 【詳細】
農歷臘月二十九,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嘎吉林廣場人頭攢動。“聽說嘎吉林廣場有個進口年貨展銷會,商品種類很全,打算採購些年貨。”一名前來購物的市民告訴記者。
走在拉薩街頭,飄飄彩旗、大紅燈籠以及各色藏式飾品將城市裝點得分外喜慶。 【詳細】
記者從2024年西藏全區郵政管理工作會議上獲悉:2023年,西藏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分別完成1.91億件和10.1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9%和36.33%。其中,快遞業務量和業務收入分別完成0.22億件和6.0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9.78%和35.85%。投遞業務量完成1.22億件,比上年增長147.1%。
近年來,西藏郵政部門加大寄遞干線和末端服務能力建設。截至目前,全區共有郵政普遍服務營業網點754個,村郵站4641個,快遞服務網點657個,已實現郵政快遞服務全覆蓋。 【詳細】
走進75歲的瓊拉老人的房間,干淨整潔的一居室暖洋洋的,眼鏡瞬間就起了霧。“今年通了暖氣,過了一個暖和的新年,暖了身子,也暖了心!”瓊拉老人摸著挂在牆上的暖氣片,笑容滿面。
瓊拉來到集中供養服務中心已經十幾年了。這裡不僅生活設施完善,還有被她稱作“女兒”的護理員照顧她。“我‘女兒’叫央珍,她就像照顧自己父母一樣照顧我的起居生活。”說起這事,瓊拉老人有說不完的話。 【詳細】
“1400元、6240元、1.53萬元……”近日,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拉玉鄉堆巴村自強農機具專業合作社內熱鬧非凡。200余名村民喜氣洋洋,共領取土地流轉費和田間勞作工資72萬元。
據了解,合作社採取“集體主辦、農戶參股”的模式,在“耕、種、管、收”等糧食生產環節開展機械化作業,推廣土地流轉和農業托管雙重合作機制。 【詳細】
雪域高原,群山聳立,座座哨所點綴其間。日前,記者走進被中央軍委授予“高原戍邊模范營”榮譽稱號的西藏軍區某邊防團崗巴營。
崗巴,是“高原戍邊模范營”官兵戍守的地方,藏語意為“雪山下的村庄”。詩意盎然的名字背后,是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該營駐地平均海拔5100多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最低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每年8級以上大風要刮200多天,還有8個月之久的降雪期。 【詳細】
開學前一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第一中學迎來了新一批援藏教師。校長吳智勇一邊處理安全排查、課務調整等開學事務,一邊帶著新來的教師熟悉情況。
“我自己就是一名援藏教師,如何適應環境、投入工作,再熟悉不過了。”2022年5月,吳智勇主動申請援藏。進藏前,他任江蘇省鹽城市東台市實驗中學副校長,長期從事數學教學,是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鹽城市優秀班主任。由於分管學校外援工作,他常常聽到援藏同事的故事。“他們干得辛苦,也很光榮。作為一名黨員,我也想為援藏盡一份力量。”吳智勇說。 【詳細】
援藏期間,我經常思考:自己離開后,還能為當地留下什麼?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我為臨床醫生們開展了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培訓,推動了病房和門診超聲心動圖檢查項目的發展,優化了急診分區和救治流程,還向院方提交了關鍵藥品填補目錄。
我的家鄉在新疆伊犁,通過多年學習成為一名醫生,得益於國家對我的培養。到條件艱苦的仲巴縣擔任援藏醫生,讓老百姓感受到國家醫療事業發展帶來的福利,是我對國家培養的回報。援藏時間或許不長,但對我來說是難得的成長機會,也鞭策著我今后努力成長為一名更加優秀的醫生,為更多人送去健康。 【詳細】
在青藏鐵路上,這是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敬禮者中有鐵路維護工人,有護路員,也有武警戰士。每當火車穿越空曠寂寥的雪域高原,無論是佇立在冰天雪地中,還是正拿著各種維修設備前行,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向火車敬禮。
青藏鐵路呼嘯千裡,從唐古拉山開始進入西藏。從那曲市安多縣雁石坪鎮算起,全長638公裡的西藏段鐵路需要跨越海拔5072米的鐵路最高點,其中12.12%的路程都是橋梁隧道。2023年,共有295.9萬名旅客、729.7萬噸貨物往來於此——為了鐵路安全,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守、巡護。他們深知,這條鐵路對於高原的意義。 【詳細】
在海拔3300米的高原之上,距西藏自治區林芝市70多公裡的川藏公路邊,灌木叢、雲杉、鬆樹組成了魯朗林海,魯朗鎮扎西崗村就鑲嵌其間。這是一片典型的高原山地草甸狹長地帶,草甸中溪流蜿蜒、野花競放,薄雲如霧,伏在雪山頂上,時聚時散。
扎西崗村與南迦巴瓦峰、色季拉國家森林公園、魯朗林海等多個景區相鄰,下轄的兩個自然村坐落於高山峽谷間,清澈的魯朗河從村前流過,向東匯入雅魯藏布江。目前,這裡67戶人家中有51戶開辦了家庭旅館。民族特色建筑仿佛彩色積木,別具一格,高原田園風光因時而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 【詳細】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和百萬農奴解放65周年,也是“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設立15周年。從拉薩河谷到羌塘草原,從阿裡高原到綠海林芝,雪域高原的各族兒女,以多種形式隆重紀念這一重要時刻。
珠穆朗瑪峰巍巍聳立,雅魯藏布江浩浩奔騰。今天的西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迎來了前所未有、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前進道路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團結一心,銳意進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努力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西藏各族人民一定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西藏的未來必將更加燦爛輝煌。 【詳細】
歷史上,西藏長期實行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65年前的1959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廢除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為核心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全面展開,實現了西藏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變遷,也開啟了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人民安樂且普享權利的歷史新紀元。
65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下,擺脫苦難枷鎖的西藏人民,投身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的歷史偉業,昂首闊步新時代,正在創造西藏歷史最輝煌的篇章。 【詳細】
3月28日,西藏各族人民迎來第十六個“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各地干部群眾以多種形式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
上午10時許,拉薩市各族各界人士2000余人在布達拉宮廣場舉行庄嚴的“升國旗,唱國歌”儀式。隨著激昂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響起,人們面向國旗肅立,齊唱國歌。來自拉薩市吉崩崗社區的居民拉巴身著節日盛裝,面向國旗行注目禮,“如今,拉薩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詳細】
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學術研討會28日在京舉行。此次研討會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中國人權研究會共同主辦,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80余人參會。
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西藏實踐”這一主題,從西藏民主改革的歷史必然和啟示、西藏高質量發展的成效與經驗、新時代西藏故事的國際化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 【詳細】
山間桃花綻放,嘎拉村又迎來最熱鬧的時節。村子坐落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郊外,因桃花聞名,吸引八方游客。
良好的生態,為西藏發展注入動能。近年來,隨著各項生態保護措施不斷實施,西藏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綠色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西藏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高原發展的生態底色更亮麗。 【詳細】
鬆塔村地處怒江下游,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各具特色的歌舞表演,讓大家相互了解各民族習俗。”美朵說。
與鬆塔村一樣,雪域高原上,各族干部群眾加強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詳細】
4月2日,國家移民管理局所屬各總站級單位統一舉行2024年度戍守邊疆紀念章頒發儀式,全國共有1422名戍邊民警獲頒國家移民管理機構戍守邊疆金質、銀質、銅質紀念章。
根據《國家移民管理機構戍守邊疆紀念章頒發管理辦法》,國家移民管理局對工作在西藏自治區全區和其他邊境省區三類以上艱苦邊遠地區(含曾在三類以上艱苦邊遠地區工作過的戍邊民警)累計滿30年、20年、10年的在編在職移民管理警察,分別頒發金質、銀質、銅質紀念章。紀念章每年頒發一次,今年是第二次頒發,截至目前累計已有9909名戍邊民警獲頒戍守邊疆紀念章。 【詳細】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2023年西藏持續推進重點文物保護,完成百余個國家和自治區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項目,博物館體系進一步健全,自治區43個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年參觀人數達200萬人次。
據介紹,2023年西藏申報落實2024年國家和自治區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7億元,開展遺址文物安全保護管理體系建設等53個項目。布達拉宮貝葉經等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一、二期結項並完成驗收,三期項目正有序推進。 【詳細】
“叮叮當當,叮叮當當……”上午10點,40歲匠人母江雲來到師傅張兆鵬的金銀器加工店,匠人們各司其職,完成淬火、打坯、塑型、雕刻等工序,一件件精美的金銀銅器在他們手中漸漸成型。從家庭日用的鍋碗瓢盆,到個人佩戴的首飾腰帶,各式各樣、光彩奪目的金銀銅器很受群眾歡迎。
小錘不斷的敲擊聲中,是互幫互助、相親相愛的動人故事,也是幸福溫暖的好日子。 【詳細】
“青稞可以開種啦!”遠遠看到達瓦加拉,村支書開尊笑著迎上前,“這幾天我們一直在監測土壤養分,也看了村裡的氣象數據,今天就是好日子。”
“數字化手段可以用於農事記錄,實現耕地矢量化管理、農情實時化監測、農機可視化作業、農技系統化幫扶、種植全程化追溯等。”拉孜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次仁說,對青稞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數字化變革,減少災害風險、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增強品質,保障糧食安全。 【詳細】
“我不太會和人交流,平常只是自己做些活兒,也沒人知道。”錯地在“手工品編制”“奶制品加工”等多項比賽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令大伙欽佩不已。他成了村裡比賽的“黑馬”,因為優異表現已經被吸納進了合作社,並快速成為合作社的骨干。前不久,村裡還讓他前往遼寧培訓,學習技能,進一步提高勞動能力。
據介紹,那曲市近兩年持續舉辦系列比賽,帶動群眾累計增收4050.5萬元,群眾累計創作各類適合西藏高寒地區特色農牧發明創作作品1.9萬余件。此外,系列活動強化群眾增收致富,推動就業711人、創業86人。 【詳細】
“你們在聊啥?”樓道轉角,看到兩個孩子有說有笑,安徽援藏教師、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第二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山南二高”)校長聶新湊上前詢問。
“在說老家呢!”一個叫卓嘎的孩子有些緊張地回答。“快給我講講!”借著“老家”的話頭,聶新自然地融入了孩子們的世界,卓嘎也慢慢地打開了“話匣子”。再從老家聊到學校,聶新對孩子情況的了解越來越深入,還發現了一些苗頭性問題。 【詳細】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由中國的歷史發展和西藏地方的歷史發展決定的,也是由西藏各族人民與中華各民族血肉聯系的客觀事實決定的。自古以來,西藏各族人民就與中華各民族形成了不可割裂、無法阻斷的血脈紐帶,將西藏人民與中華各民族緊密聯系在一起。
地緣紐帶、血緣紐帶、政治紐帶、經濟紐帶和文化紐帶緊密聯系,協同作用,貫穿中國歷史發展始終,決定了西藏自古以來與祖國的血肉聯系,西藏與祖國自古一體,藏族與中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藏族是中華民族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結論既有充分的學理根據,也有充分的法理根據,是無法否定的客觀事實。 【詳細】
65年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掀起波瀾壯闊的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為西藏的現代化建設開辟了道路。
民主改革是西藏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促進西藏社會發展和人權進步的劃時代重大事件,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和世界人權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 【詳細】
西藏首條“電力天路”——青藏聯網工程直流擴建工程近日開工建設,這是我國首個在已投運的直流輸電工程基礎上開展的擴建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擴建工程總投資26.03億元,工程建成后,青藏直流輸送電容量將由目前的60萬千瓦增加到120萬千瓦。
該項目將有效滿足西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快速增長的用電需求。同時,工程建設還將對西藏清潔能源后續更大規模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將推動清潔能源產業在服務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的綠色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詳細】
5月23日,第二十屆藏傳佛教“拓然巴”高級學銜授予儀式在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舉行。
來自藏傳佛教格魯派、噶舉派、覺囊派的28名學員,經過三年的刻苦學修,圓滿完成學業,取得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高級學銜班畢業証書。經嚴格的資格審查、辯經考試、論文答辯,全部獲得藏傳佛教“拓然巴”高級學銜。 【詳細】
5月23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西藏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圍繞“推動新時代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介紹了相關情況。
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嚴金海說,西藏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聚焦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聚力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高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和國家固邊興邊富民行動示范區,大力推動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 【詳細】
26日,由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西藏自治區體育局、西藏自治區體育總會主辦的全民健身萬裡行志願服務暨2024年西藏自治區全民健身系列活動(健步走)在拉薩市舉行,共有800余名健身愛好者參加。據悉,此次活動設置了5公裡健步走比賽,分個人組、家庭組和輪滑組。
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主任宏江表示,全民健身萬裡行活動以普及全民健身運動、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為宗旨,以推廣健身知識、帶動科學運動為目標,通過健步走比賽、政策宣講、科學健身指導、優秀運動員互動、健身項目體驗等模塊,讓群眾切身體會到科學健身帶來的效果。 【詳細】
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魯朗鎮扎西崗村位於一片高原山地草甸狹長地帶,兩側青山由低往高分別由灌木叢和茂密的雲杉、鬆樹等組成一望無際的魯朗林海。
青山之間是整齊的草甸,在這裡,溪流蜿蜒,繁花盡放,木籬笆和木板屋點綴其間,與遠方的雪山、近處的林海共同構成一幅恬靜、優美的“山居圖”。2016年,扎西崗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詳細】
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福建公園內,布尼瑪和徒弟洛桑坐在公園的河邊彈著扎念琴。61歲的布尼瑪,是工布扎念琴的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隻見布尼瑪輕攏慢捻,琴聲悠揚,洛桑認真傾聽,學習師傅的演奏技巧。
不一會兒,布尼瑪放下樂器,洛桑開始獨自演奏。“彈這一曲的時候手指要放這邊……”布尼瑪耐心地給洛桑講解著。師徒倆彈奏的這種樂器叫扎念琴,意為“悅耳動聽之聲”,是西藏歷史悠久的彈撥樂器。2014年,扎念琴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詳細】
一條318國道串起了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波密縣的多個村庄。村庄裡,兩名“扎西”正在比拼——如納村的扎西羅布和阿西村的扎西平措都是村黨支部書記,比的不是別的,是村裡集體產業怎麼發展。
這種比著干的勁頭,得從去年說起。去年底,全縣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台比武”活動展開,村支書們走進不同村子,現場剖難題、談經驗。正是在這次活動中,兩名“扎西”長了見識,受了啟發。 【詳細】
西藏拉薩市地處狹長的河谷地帶,拉薩河穿城而過,兩岸是南山和北山。在拉薩南山公園,不少市民正散步、爬山。
2012年,拉薩市啟動南山造林綠化工程,通過5年的植樹播綠,把昔日荒山建成了南山公園。2021年開始,西藏實施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計劃用10年時間完成營造林206.72萬畝,將拉薩打造成生態宜居高原城市。 【詳細】
清晨,仁青加措早早出發,又踏上了一天的巡護路。作為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瑪曲鄉長江源環保志願隊的隊長,守護冰川和荒原,是仁青加措最重要的工作。
瑪曲鄉面積大,轄區內的姜根迪如冰川是長江的源頭之一。仁青加措所在的瑪曲鄉長江源環保志願隊,是一支由牧民組成的環保隊伍。用腳步丈量長江源冰川,守護這裡的生態環境,是他們的選擇。 【詳細】
走在新鋪設的鄉間步道,西藏林芝市林芝鎮嘎拉村村委會副主任尼瑪多吉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嘎拉村的收入賬:文旅消費,每年給全村帶來收入三四百萬元﹔開挖掘機,每家能賺不少錢﹔全村集資修建的採摘園,也有一筆可觀的收入……尼瑪多吉感慨:“嘎拉村因旅游而興旺,村子的發展歷程,就是民族團結促發展的縮影!”
在雪域高原的各個角落、各個行業,民族團結之花持續綻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走深走實。 【詳細】
巴達村,典型的高原村庄,海拔3175米,村裡的大田作物種植一直以青稞、冬小麥為主。對村民來講,水稻是個稀罕物。村民卓嘎說,“除了吃的大米,過去誰也沒見過水稻長啥樣啊!”想見見水稻長啥樣,讓卓嘎成了村裡第一批試種高原水稻的農戶。
種青稞、小麥,村裡的農戶都是好把式,可對於水稻種植技術,大家就是“門外漢”了。“在高原上把水稻種好,多虧了從拉薩來的專家。”卓嘎說。 【詳細】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拉孜縣錫欽鄉,318國道旁,一座“石榴籽”驛站正迎候著八方游客。
走進驛站,寬敞的休息區、舒適的座椅、便捷的供水供電設施、高速的無線網絡,以及貼心的供氧設備,這些設施都是為來往的自駕游客而准備。不但如此,這裡提供的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讓游客在休息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拉孜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 【詳細】
6月30日上午,G4218四川雅安至新疆葉城國家高速公路西藏拉薩至日喀則機場段項目建成通車,全長167公裡。
這標志著拉薩市至日喀則市高等級公路全線通車,往返於兩市之間的車程較之前走國道318線縮短至3小時左右。拉薩市至日喀則市高等級公路總長度達245公裡。至此,西藏高等級公路總裡程達1196公裡。 【詳細】
第四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4日在西藏林芝開幕,全國政協副主席秦博勇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秦博勇指出,自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啟動以來,中方同參與的各方加強合作,以守護好“世界屋脊”這片淨土、保護好地球這個人類共同家園為目標,在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推動綠色發展、深化文明互鑒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詳細】
在中央軍委授予西部戰區空軍某旅“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30周年前夕,20多位退役老兵回到曾經戰斗過的地方,與年輕的雷達兵一起,在雪山之巔,迎風肅立,向著國旗深情致敬!
歲月變遷,雪山巍峨。盡管裝備升級、任務轉換,但一代代甘巴拉人“甘願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拼搏”的精神依舊沒變。他們在黨的指引下接力奮斗,支撐空防預警一線,托起西藏與周邊地區的空中橋梁。 【詳細】
強巴旦增在山南市人民醫院工作了近20年,他對科室的變化印象很深——早年間,山南市人民醫院底子薄弱,很多基礎的疾病都缺乏救治能力。群眾往往選擇前往拉薩市或其他省份治療。
組團式醫療援藏啟動后,科室裡就一直有來自安徽的援藏醫生。跟著他們認真學習,強巴旦增的醫療技術不斷提高。如今,他已經能獨立開展多項治療技術,成為科室的“頂梁柱”。以強巴旦增為代表的本土醫療團隊正在逐步成長,在當地的影響力也在迅速擴大。 【詳細】
7月10日,藏東南高原,隨著汽車吊將重達110余噸的風機葉輪組件緩緩吊至110米高空與機艙精准對接,世界在建最高海拔風電項目——大唐西藏八宿100兆瓦保障性並網風電項目首台風機吊裝作業完成。
據悉,項目總共要安裝20台風機,預計今年10月底將全面建成投產。投產后,每年可新增清潔電量2.23億千瓦時以上,相當於可節約標准煤超7萬噸。 【詳細】
7月12日18時35分,在海拔超過4700米的納木錯中心湖區,多國聯合科考隊在湖底深度402.2米的地方獲取了湖泊岩芯。
這是我國首次在青藏高原大湖鑽探中成功突破400米深度,對我國湖泊鑽探與古氣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圖為12日拍攝的水上鑽探平台。 【詳細】
“超市要10盒草莓,鄰居也訂了5盒。”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聶玉村村民普瓊正在大棚裡培育新一批的草莓苗,就聽到兒媳急匆匆的聲音。
2019年,在北京市對口支援資金、技術幫助下,普瓊第一次接觸到蔬菜種植,主動承包了一個蔬菜大棚,“免承包費,收益純是自己的。”普瓊說,那年自己剛剛脫貧,也想通過雙手致富。 【詳細】
“昆虫以其獨特的方式向我們傳遞著生命的智慧,也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多樣性和自然的美麗。”達娃是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昆虫資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從事昆虫研究工作近30年,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達娃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高原生物研究的發展。從業近30年,從血氣方剛到兩鬢染霜,達娃的堅持從未動搖。“我將繼續堅守在豐富多彩的昆虫世界裡,守護這些微小而奇妙的生命。” 【詳細】
茫茫草原一望無際,數百公裡渺無人煙,這是羅布玉杰管護站管護員扎西羅布工作的地方——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尼瑪縣的羌塘草原無人區。
一座山就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哪怕最近的管護站,都要繞過兩三座這樣的山峰。無人區裡沒有路,有的都是之前管護員們留下的車轍印。車子在不斷顛簸中前進,扎西羅布和同伴們早已習慣。 【詳細】
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發布會在西藏拉薩召開。會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發布了以重大科學發現和科學對策為主要內容的十大標志性進展,會上還啟動了“一原兩湖三江”重大標志性科考活動。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十大任務負責人分別發布了各個任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的共計30項重大成果。這些成果共同支撐了第二次青藏科考標志性科學工程的構建。 【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搞好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優化援藏干部人才結構,把優秀人才選派到條件艱苦和情況復雜地區去磨煉意志、增長才干。”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拉開了對口支援西藏的帷幕。30年來,一代接一代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艱苦奮斗。本報記者走進上海市對口支援的西藏江孜縣,通過一所學校的變遷、一個園區的升級、一份情感的延續,講述援藏干部與當地干部、群眾一道,齊心協力謀發展的動人故事。 【詳細】
記者8月22日在拉薩召開的“30年來援藏工作開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對口支援西藏30年來,已有10批、近1.2萬名干部人才進藏工作。
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總領隊宋立強介紹,30年來,援藏干部人才選派數量逐批增加,從第一批622名逐步增加到第十批2117名。選派結構持續優化,逐步形成了三年援藏和短期援藏、計劃內援藏和計劃外援藏等方式相結合的選派格局。 【詳細】
走進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整潔的操場、明亮的教室映入眼帘。
2014年8月,北京市成建制選派援藏教師,向拉薩北京實驗中學選派了第一批50名教師,開啟了“組團式”教育援藏的實踐。10年來,北京選派299名教育人才赴拉薩支教,不畏艱苦,持續接力,帶動當地教育發展。 【詳細】
對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甲措雄鄉聰堆村村民旺拉來說,“高品質青稞”曾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祖祖輩輩和土地打交道,大家都是這樣種地的。青稞,還能有啥特別的高品質?”
如今,因為黑龍江援藏產業項目,他的想法悄然改變。“新品種青稞畝產比周邊提高超過50公斤,本地群眾都很驚奇。”黑龍江省援藏干部、日喀則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於志剛說,“一個項目產量或許有限,重要的是以農業示范改變本地群眾的觀念。” 【詳細】
“林芝源”“拉薩好物”“藏品入湘”……近年來,越來越多西藏特色產品走下高原,走進全國各地,來到普通民眾家中。各援藏省市積極探索“內地市場+西藏資源”模式,助力西藏產品走向廣闊市場。
近年來,由北京、黑龍江始發的“心連心·京藏號”旅游列車、“龍藏號”援藏旅游專列持續開行,“林芝”號旅游專列亮相廣州地鐵3號線,那曲民族特色文化節目走進遼寧衛視春晚……文旅為媒,對口支援雙方溝通不斷加強,為西藏文旅產品打開更廣闊的市場。 【詳細】
今年畢業於吉林長春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西藏青年倉決卓瑪,第一份工作選擇了湖北省宜昌市的一家民營企業。與她一同前往的,還有68名西藏青年。
長期以來,各援藏省市通過持續推進就業援藏,引導轉變就業觀念,鼓勵西藏大學生創業和到區外就業。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援藏省市累計舉辦各類就業援藏招聘活動1800多場次,提供崗位9.3萬余個。 【詳細】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對口支援西藏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1994年以來,先后有10批近1.2萬名援藏干部人才奮戰在高原各地。從經濟援藏、產業援藏、科技援藏、就業援藏、扶貧援藏等,到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從給資金、建項目的“輸血式”幫扶,到產業培育、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的“造血式”幫扶……他們扎根雪域高原,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揮洒智慧與汗水,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使命與擔當。
在全國對口援藏30周年之際,本版推出特別策劃,講述援藏干部人才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同奮斗的故事,感受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屋脊創造的人類發展奇跡。 【詳細】
9月2日,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沙洲綠樹生機盎然,風景如畫,盡顯高原生態之美。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雅魯藏布江與尼洋河交匯處,水面海拔2920米。近年來,林芝市積極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多項工程,提高濕地管護水平,保護生物多樣性。 【詳細】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結合兩地文化特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江蘇省援藏教師、拉薩江蘇實驗中學校長殷飛說。
如今,西藏各族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截至2023年底,西藏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472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0.4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7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7.62%,教育主要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詳細】
“桃花村”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真巴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名喚“嘎拉”。每年春天,遍布嘎拉村的上千株野生桃樹競相開花、燦若雲霞,故又得名“桃花村”。
嘎拉村不大,常住人口僅149人。小小“桃花村”,因每年春天桃花絢爛,辦起桃花節,吸引各地游客來此賞花打卡,年接待游客量10多萬人次。僅今年桃花節期間,全村的旅游收入就達370萬余元。 【詳細】
“快!有一名患者受了重傷!”一天上午,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來自安徽省的援藏醫生張嘉、王凱突然接到了一個緊急電話。為了救治這名患者,醫院相關科室醫生會診后立即實施手術。經過緊急救治和為期一周的觀察治療,患者最終痊愈出院。
“援藏醫生不僅參與救治,還幫助我們提高醫療水平,為西藏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援藏醫療隊。”西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副主任譚相東說。 【詳細】
跨越5000多公裡,從東海之濱來到珠峰腳下,已經有3個年頭了。從我所在的西藏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出門不遠,就是城市的主干道之一上海路。這條道路,正是兩地攜手同心的深情印記。
對口支援西藏,醫療衛生是重要方面。2015年,上海首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來到日喀則。至今,上海已有23家三甲醫院累計派出10批210名醫療骨干。從破舊的老院區,到現代化的新院區,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三甲醫院,每年接診量近30萬人次,為各族群眾的生命健康護航。 【詳細】
2021年,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骨科醫生亞亞牽頭完成當地首例關節鏡下治療膝關節髁間嵴撕脫骨折手術治療,實現西藏在這一手術治療方面零的突破。
近年來,西藏大力培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15年間,精准培養了1800余名在農林水牧、科教文衛、環境保護、水利交通等領域能擔當、作表率、有作為的專業技術人才。 【詳細】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海拔4706米的西藏自治區班戈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於近日成功施放首個北斗導航探空氣球,標志著世界海拔最高的北斗探空高空氣象觀測站(以下簡稱“北斗探空站”)建成並啟用。
北斗探空站投入運行后,首次將地面氣象觀測轉變為“地面+高空”的協同氣象觀測,有效彌補了羌塘高空氣象數據資料的空白。 【詳細】
19日,中國商飛公司一架C919飛機從四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起飛,經過2小時8分鐘飛行,平穩降落在西藏拉薩貢嘎國際機場。這是C919飛機首次飛抵拉薩,與正在進行演示飛行的ARJ21飛機相聚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自8月21日開始,ARJ21飛機以四川成都、青海西寧和西藏拉薩為運行基地,開展“環青藏高原”演示飛行。截至目前,已完成25條航線、55個航段、62小時的飛行任務,覆蓋11座高高原機場,並4次執飛世界海拔最高民用機場——四川甘孜稻城亞丁機場,充分驗証了ARJ21飛機高高原運行的適應性。 【詳細】
拿起課本,看著教室裡求知若渴的孩子們,西藏墨竹工卡縣日多鄉中心小學副校長宋玉剛滿是欣慰。
宋玉剛來到這所鄉鎮小學工作已經27年了。這些年,他幾乎天天都和孩子們交流,在很多藏族孩子嘴裡,這位老師也被稱為“宋阿爸”。 【詳細】
陽光洒在拉薩街頭,25歲的咖啡師格桑倫珠踏上熟悉的石板路,朝著拉薩河南岸的綠茵場走去。隊友們陸續到達,熱身后,一場橄欖球賽在10點鐘准時開賽。傳球、沖撞、接球、歡呼……雖然不是專業球員,但每個人的臉上寫滿熱情與專注。
格桑倫珠是西藏瓊鳥業余橄欖球隊的一員,“橄欖球很小眾,但它充滿力量與技巧,很有趣。”他回憶,“我小時候在電視上看過橄欖球比賽,上大學時也在現場看過別人玩。”但當自己開始打橄欖球后,才體會到這項運動深層次的魅力。 【詳細】
山路回環崎嶇,繞過一座座高山,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吉汝鄉終於到了。
“我們這裡的海拔有4600多米,距離縣城足足有2個小時的車程。”走進干淨整潔的衛生院,院長達頓告訴記者,“地處偏遠,人口稀少,如何保障轄區群眾健康,過去是個大難題。如今,情況已經有了根本改變。” 【詳細】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昂仁縣卡嘎鎮江嘎村持續實施硬化、淨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
村裡硬化了入戶路面,集中建設牛羊圈、推進人畜分離,為每家每戶新建水廁、安裝太陽能淋浴,極大改善了當地群眾的人居環境。 【詳細】
“單位很重視官兵的成長,在這裡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今年,我帶領旅裡17名戰士編排的舞蹈在西藏軍區文藝匯演上獲得了創作類一等獎。”西藏軍區某旅中尉張曦說,她與四川師范大學藝術類師生在線交流后,掌握了更多開展文藝活動的技巧。
為鍛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該旅聯合四川師范大學開展軍地共育人才活動,邀請學校知名專家加入人才培養計劃,常態化開展多層次共育、多方面交流,幫助官兵提升專業技能、增長知識閱歷。同時,該旅廣泛開展軍體培訓班、文藝特長班、技能培訓班等培訓活動,培養4個方面180余名骨干,有效助力官兵成長。 【詳細】
記者日前從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獲悉:近年來,西藏共實施可移動文物預防性項目、數字化保護項目、文物修復項目56個,總投資達3.2億元。
針對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西藏實施了哲蚌寺、甘丹寺、大昭寺等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有效改善了寺廟可移動文物保存環境﹔實施了西藏博物館、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珍貴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推進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達標建設。 【詳細】
我國科學家29日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雙湖縣普若崗日冰原鑽取了全球中低緯度冰川最長的冰芯,長達324米,打破世界紀錄。
本次科考還在另一個點位成功鑽取了172米透底冰芯。透底冰芯是指從冰川表層一直打到底部與岩石層交界處的冰芯,對研究冰川形成年代和底部活動情況有重要意義。 【詳細】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高海拔地區供暖工作開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西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深入實施城鎮和海拔5000米以上農牧區供暖,今年取暖季西藏近20萬群眾將住上“暖房子”。
西藏自治區住建廳總工程師馮建國表示,將會同發改、財政等部門對供暖試點項目進行評估驗收、總結試點經驗,對通過驗收的供暖項目納入常態化監管,持續鞏固供暖實施效果。 【詳細】
寒風呼嘯,海拔4700米的西藏自治區阿裡地區措勤縣室外溫度已至零下10攝氏度。縣城居民米久多吉從外頭走進家,便迫不及待地脫下厚厚的藏式袍子,倒上一杯熱茶,暖暖地喝了起來。
“以前白天也要燒牛糞取暖,而且隻有爐子旁暖和,其他屋都很冷。特別是出門回來,爐子熄滅了,還要重新點燃,總得許久屋裡才能熱起來。”米久多吉說,“有了暖氣片,每間屋子都暖和。” 【詳細】
雖然在同一個車站工作,賀文貴和趙元生卻不能經常見面。
他們工作的地方叫做拉日(西藏拉薩—日喀則)鐵路曲水縣站。雅魯藏布江江水奔騰,群山環抱下,這座海拔3568米的小站顯得有幾分孤單。賀文貴和趙元生作為車站僅有的兩名值守人員,按月交替值班。 【詳細】
“援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崇高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顯著優勢。缺氧不缺精神,這個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你們在高原上,精神是高於高原的。這個事情必須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2021年7月,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藏。在藏期間,總書記親切會見了援藏干部代表。面對這些臉頰晒成古銅色、渾身透著“糌粑味、酥油香”的“新西藏人”,總書記十分動情,著重講到援藏精神。 【詳細】
5G上珠峰,沒有捷徑可走。從5800米營地到6500米營地,都是三四十厘米寬的碎石路。架設基站所需的8噸重的通信設備和建設物資,全靠“牛馱人扛”的方式運上山。
2020年4月30日,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正式開通,珠穆朗瑪峰北峰登山線路及珠峰峰頂,基本實現5G信號覆蓋。 【詳細】
世界屋脊,架起“彩虹”“金橋”,雪域高原,譜寫發展新篇。1954年12月25日,總長達4360公裡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時通車拉薩,實現了西藏公路從無到有的歷史轉變。
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歷程中締造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更成為凝聚各族人民群眾團結奮斗,推動西藏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詳細】
西藏
編者 按
2024年,農歷新年和藏歷新年在同一天。“許多村民紛紛來購置年貨,這兩天我的店就賣了六七百元的東西,生意非常不錯,比搬遷之前好多了!”白瑪央宗說。
白瑪央宗的家,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縣甘登鄉甘登村。去年春天,甘登村隨甘登鄉政府整村搬遷到現址,到縣城的距離從124公裡縮短至63公裡。村民們住上了磚瓦房,通了水電氣,家門口就有學校、衛生院、郵政所。 [詳細]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一條符合西藏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西藏立足高原發展實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著力發展高原農牧業、文化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詳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是黨中央的一貫政策,必須長期堅持,認真總結經驗,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面。”
今年是對口援藏30周年。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對口支援西藏的重大決定,確定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助形式。30年來,對口支援西藏機制不斷完善,對口支援力度不斷加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對口援藏頂層設計不斷豐富完善,對口援藏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廣大援藏干部人才奮力拼搏,匯聚起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想的磅礡偉力。 [詳細]
第四次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會議27日在拉薩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並講話。
他表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聚焦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以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做好新時代對口援藏工作,助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 [詳細]
為了讓鄉親們不跑遠路就能治好病,那曲市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
“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寫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賈祝強充滿期待:“好資源更要發揮好作用,我們將持續用力,抓好改革落實,當好群眾的健康守門人。” [詳細]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藏考察時指出:“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西藏持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全面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和城市庭院綠化行動,積極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切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詳細]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引導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西藏和四省涉藏州縣堅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持續加強和改進寺廟管理,深化拓展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教育,扎實推動藏傳佛教更好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如今,宗教更和順,社會更和諧,民族也更加和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各民族文化在這裡交流交往交融,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這裡其樂融融。” [詳細]